AI将取代人类50%的工作,这里包含配音员行业吗
作者:沐肆洲
原创:沐沐
AI语音是否会取代语言工作者?
两年半过去,这个讨论依然时常出现在配音员群里,因为AI语音经常撩拨着语言工作者的神经。抖音等短视频上,AI使用率越来越高;还有的配音员接到价格低廉的AI采集声样的工作。这些信号到底是不是在持续的警告我们:AI不断在发展,语言工作者会迟早被取代呢?
今天,沐沐想从社会经济和传播的角度,用最容易理解但不精准的语言,重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在下面的分析里,沐沐假设的前提是,AI已经可以达到人类仿真的极高水平。
如果AI真发展到那种高度,配音员会不会被取代呢?
先举个栗子:
没有人不知道前几年发生在中国的几个巨头之间的网约车大战。
最早,Uber、快滴、滴滴等数家群雄逐鹿,各种补贴给司机,各种代金券给乘客。沐沐就曾经以20多块钱的价格打到过奥迪A8。
正如现在看到的,大战的“结局”是滴滴获胜,一家独大,价格也开始涨上来。这就是资本运作思路——看准风向,风险投资,培养趋势和习惯,利用并购等方式控制最大范围的可适应市场,收回成本。
放眼看去,不管是互联网经济还是传统经济,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资本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着自己天然的规律和生命,其本质规律从未变化。
话题回来。配音员这个行业,以目前呈现的样态,都是以个体存在,散落在全国各地,与各种中介、金主交叉合作,并没有机会形成几个如Uber、快滴等资源管理大户。没有资源管理大户的弊端是显然的,很多配音员所痛恨的“海选”“低价竞争”“不安全感”“没有上升通道”等因无序而产生的弊病也凸显出来。
如果
上面的判断还是基于常规资本孵化规律的话,
那么
下面的原因可能更加让AI打赢这场战争感到绝望。
著名配音员李易在世的时候,
他创造了一种风格,
这种风格到目前为止
依然被中国社会所需要。
沐沐在前年的文章中提到过,
李易的声音,
是一个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需要的声音。
著名配音员李立宏
在2012年给我们带来的,
不只是《舌尖上的中国》,
而是一种新的与观众交流的方式。
著名配音员杨晨在2018年给我们带来的,
不只是《如果国宝会说话》,
而是
“央视爸爸玩起来,就没别人什么事了”。
这些人都是在大趋势上,所以能获得成功。这个趋势虽然说起来很复杂,但它最终会落实在某一个人、某一个作品上,才能够被市场认知、接受。
——这就是艺术、传播领域的“头部效应”。
当某个配音员顺应趋势、创造出某种“头部”风格并展示在大众面前的时候,对于资本来说,已经晚了。晚,就意味着已经没有投资把它做成AI的意义了——因为有无数的配音员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跟随这种风格,模仿这种风格,从而形成一个审美群落,或者叫“艺术流派”。
结论是:也不能
结论是:也不能。
●人工智能语音是如何制作出人味儿的(上)
...........
有深度,有态度,愿你有收获
如果
上面的判断还是基于常规资本孵化规律的话,
那么
下面的原因可能更加让AI打赢这场战争感到绝望。
有深度,有态度,愿你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