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先生七年忌
作者:沐肆洲
截取先生日常,感悟先生作品 “李老师,把手拿下来,动静又不对了啊!” “哦好!” “您又上去了,手。” “哎!习惯了!你知道吧以前录累了,拿手托着下巴,正好视线可以沿着手的边缘,念不串行。” “给我来份炒饼吧!” “李老师,别吃炒饼了,我去金百万点俩菜!” “炒饼快。” “王同,你给听听这声,摩根弗里曼的,你能把我做出来这个效果吗?” “费劲,你俩声音特质和共鸣位置不太一样。” “对啊!所以人家一条几十万啊!美金啊!” “王同,客户说这俩声音接不上,你给看看咋回事?” “之前您用啥录的啊?” “那个啥,叫NT2吧?” “那必然接不上啊!补录用的是U87!” “那还是换回NT2吧!以前录音都是他们用舒尔那个动圈直接插在数字机上,声音那个干净,不跟现在似的麦克风那么敏感,脏兮兮的”。 “李老师,来听听这个声儿,能过不?” “哎!这个基本功啊!语言节奏还不稳呢!现在的孩子都玩音色,不练功啊!” “现在叫他练基本功也来不及了啊!” “先这样吧!在战斗中成长吧!你给好好修修。” “李老师,这是今天得录的稿子。” “来吧!”他把来字拖的很长。 “先来哪个?” “先来这个大力丸开开嗓儿!” “纪录频道解说的声音不应该是这个样的。你太紧了,而且没有理解导演的意图,表达上有问题啊!你先多看看纪录片再配音吧!” “王同,看录音师还有谁在,给他们订点夜宵。” “都快完事了,不用订了吧!” “鼓楼那边有个韩国馆子,牛肉很地道,一会忙完了叫上他们咱一块去。” “今天打牌赢钱了!见者有份!来,大家分分!” “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学生XX,以后有项目多给带带。这是王同,九方名座音乐总监,纪录片啥的大项目都是他做这一块,你们兄弟们以后多照应。” “李老师好!不知您家事是否已安顿好,从国外回来了没?《发现肯尼亚》有词要改,临近播出,有些着急,不知您什么时候方便?” “还没回国,近期内不方便修改。我没有照顾好兄弟,多包涵!” 2013年,7月18号 我到郑州参加CCTV-9发起的“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大会”。会场上,原频道总监刘文先生从我面前走过: “王同,李老师现在怎么样啊?” “他在国外呢,估计快回来了。” “你今天穿的挺利索啊,跟干活的时候不一样哈哈!” 7月20号晚,北京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老师给我电话,问我李易先生身体状况。我丝毫不知,颇为震惊。陈老师说,听说他生病了,还很严重,已经从北京人民医院转院出来了,具体在哪里并不知道。我此时忽然想起在郑州时刘总监的话! 7月21号一天 我按遍了北京各大医院ICU区的门铃,都说没有叫李易的人。我了解李易先生的性格,没有泄露消息。 7月23号凌晨一点半 7年前的今天,我被原九套导演李侠先生电话惊醒,得知李易先生刚刚去世的消息。我们俩对着电话哭到天亮,开始电话告知各界相关人士。 在1000多天的朝夕相处后 我先轻触了一下冰冷铁把手, 然后用力地 把他从北京人民医院地下一层的冰柜里拉了出来。 先是看到皮鞋, 然后是他黑色西装上蒸腾着的白色寒雾。 那天清晨,北京下着雨。 没想到,那是他发给我的最后一条短信。 4年后,沐肆洲与科大讯飞用AI语音的方式,将李易先生的声音“复活”在CCTV-9原创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里。 以此方式,与CCTV-9及各方表达对李易先生的怀念。 这是全球第一部由人工智能解说的大型纪录片。 李易先生的夫人黄莉女士在国外给我发来短信:“李易追求完美,你们是李易生前最信得过的人才,希望你们能制作出精品带给大家。” 李老师,谢谢信任! 泪落如雨下! 我们纪念他的方式有很多种。 在他七年忌的今天,让我们重温一下李易先生几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盼李易先生的追随者们,感受他的气息发声,体会他的状态,揣摩他的断句重音,研究他的语感,欣赏他语言里的辽阔、正气、端庄和亲切。 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这是我们对他最深沉的敬意与怀念。 李易先生对我有知遇之恩。他给了我巨大的舞台,是我职业道路的灯塔,并开启、指引了我对语言专业研究的大门——我却无一张与他正式的合影。 我偷拍的他小憩的照片,挂在沐肆洲制作基地三层第一个位置,所有沐肆洲同仁必经的地方,并每年都到墓前祭拜。 去年给他的祭品,是六集《创新中国》的解说稿。 “李老师,把手拿下来,动静又不对了啊!” “哦好!” 本文作者王同,高级录音师,纪录片音频监制,纪录片解说指导,北京沐肆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2010年与李易先生合力创办九方名座(北京)影视投资公司,时任音乐总监,大型项目部主任。 曾与李易先生在其最后的三年时光里共同创作过近千集纪录片、译制片、动画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