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19-04

原创:沐肆洲-王同

真的很开心,《如果国宝会说话》被模仿了!而且是被很多人模仿!

老听说这保护那保护、这侵权那侵权的。但我们被模仿了,却真的很开心——这么多年,纪录片又潮了一次!哈!

叮!

您有一封来自xx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太多了,请在微信里搜索“叮您有”,多到你看不过来

以及下面各种各样的类似的海报和名称↓



模仿从文案风格到海报创意,从片头创意到音乐风格,仿佛回到了那个满大街餐饮店都打着《舌尖》旗号的时期。

在这里先声明,模仿不同于抄袭。虽然两者很近,大部分人也分不清楚之间的差别。

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被模仿,都代表着被大众的接受和喜欢,或者是一种新的审美的诞生。我们是很乐意成为这样的弄潮儿的。

《如果国宝会说话》播了两季了。总导演徐欢老师早就催过我,总结一下《国宝》的声音创作过程和思路。我到现在才动笔,实在不好意思。一是因为我又忙又懒,二是因为我想沉淀一段时间再写,或许会更全面客观。

今天,我就把那些过程反刍出来,给大家聊聊,希望能给那些喜欢国宝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创作思路。

——当然,我是从音频的视角出发,信息并不全面。音频是审美包装方面的主力,但并不关注核心内容。内容方面,剧组导演撰稿们经历了严谨扎实的长期虐心工作,这是硬资源、硬功夫。


关键词1:磨

《国宝》这种风格的形成真的不是一次成型的。早在2015年冬天,我就接到了进入剧组的通知。那时候出了两集打样,潘懿导演的《长信宫灯》和孙戈霆导演的《何尊》。看到两集样片,我的第一反应是“传统”。虽然画面上有3d扫描新技术的介入,但解说词和镜头节奏并没有超出我的想象。镜头转来转去,加上些再现和资料。我实在找不出什么可以发挥的地方。

但就这两集样片,活生生磨了两年半!

给你看一个我们工程文件的周期跨度,应该看的出来期间的痛苦↓↓


一个5分钟的片子,历时两年,经历了9个版本的尝试摸索。这在我参与过得纪录片中,如此艰辛的探索也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入戏太深,大家都说导演潘懿的长相越发像“长信宫灯”了,都叫她“潘长信”。

频道领导指示,这么短的片子还这么保守,没人看。这是个自上而下审美的变化,是认清市场对纪录片的导向。我所认识的央视九套,是个永不守旧的地方。

脑子转过来了,片子转过来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千万别想象这个剧组里的人都是“新新人类”。他们曾经做着无比传统的纪录片,保持着最为正统的制作流程和审美方向。这一次的闪亮,是建立在丰厚的功底之上的。

在长期的“磨”中寻求脱胎换骨的蜕变。“磨”的过程,是“创新”中最大的收获,也是唯一的道路。


关键词2:新

新,什么叫新?都是一帮老物件儿,讲的都是老故事,怎么新呢? 

新媒体环境下,求新是博眼球的必备伎俩。我们应该跟谁学?学抖音的短视频?学网络段子?在众多新样态中,我们应该模仿谁?

2018年5月,在剧组创作群里,我写了一句话:


看,我们原本就是打算好被人追捧的!好吧!

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的优势。这是一群年轻的导演,这是一群对知识、文化很尊重的导演。

年轻,就不免轻佻,有知识有文化,就不免刻板加文青。年轻化的表达,而不是贫;灵活的舞蹈,但不能失去平衡。这是我当时最痛苦的。现在年轻的观众们见惯了各种高级低级的逗闷子,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思路来,打扮漂亮自己,招蜂引蝶呢?

机会来自于一次无意中的谈话。一位公司同事说我平时看起来冷冷的,太理性,不论遇见啥事,跟谁说话,都是那么一种表情。我有这么面瘫么?!

当晚我思索良久。在不同情境下,人或有不同的表情。对父母说话,跟对孩子说话肯定不一样;对老朋友说话,跟初识的合作者说话,肯定也不一样。我可以跟哥们很没遛儿地开玩笑,我可

在开会发言的时候很严肃,我也可以电影院里潺然泪下——但这都是我,不会有人说我人格分裂。

人有这么多种表情,难道纪录片,就必须保持同一个表情吗?在五分钟不到的时间里,我也可以变换多个表情,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观众交流。

一个内心丰满、变化多面的聪明人讲故事,片子才会吸引人啊!

网络传媒有一个特点:当一个信息摆在公众面前,不同的受众切入点那真是五花八门。比如抖音上一个美女跳舞,你看看评论里,有的人说衣服好看,有的人说背景里的某个路人亮了,有人评价美女的长相和身材,甚至有人会问这条音乐叫啥名字。

在同一集纪录片里,我们难道不能也采用这样的方法么?以前我们自己把自己限制住了呀!哪来的那么大谱儿呢?

举个例子,《犀尊》那一集,开始有2分55秒的文物展示,慢转盘,全都是文物特写,镜头属性没有任何变化。

按照传统的做法就完了蛋了,拖的要命。观众在同属性的音乐环境下,耐心完全不可能支撑这么久。 

来,看看最终的呈现!

点击打开链接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第一段音乐,跟解说词走,带有远古的神秘感,一直到解说词讲出这个文物叫什么,开始换音乐。

第二段音乐,画面转到了犀尊的腚部,有个犀牛的小尾巴。仔细看,里面还有个可爱的小菊花。这引起了我很大的窥私欲!换音乐!不跟解说了,直接转向这个小菊花。

第三段音乐,内容转到了犀牛蹄子,音乐没有跟解说走,也没有跟画面走,而是描绘了一个胖嘟嘟的犀牛走路的样子。卡通路线会让人觉得文物走动起来。

第四段音乐,讲光彩斑斓的错金银工艺的繁复云纹。音乐使用闪光炫目的感觉,不断上升,一直推到后面的高点。结尾却用电子乐与画面配合,闹一下。

一个段落里,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让观众换着法儿看,他永远不知道你下面要干啥,引导着观众关注影片的不同侧面。

这一集的片尾处的音乐,在经历了上述多变的表情之后,情绪软了下来,抚慰心灵,这是我们的落脚点——历史是鲜活的,与我们当下无异。这是对时间失去叹惋,这是让我们灵魂得以平复的源头。

有人会说音乐的多变会抢戏的。我在这里表达一个“音乐抢戏”概念:抢戏的不是多变的声画关系,而是你音乐信息的充盈度超过了影片其他的元素,以及音乐自身的变化方向与其他元素不恰

(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充盈度)。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音乐才会抢戏。

还有一个方法,叫做多元素汇聚。比如《鹰顶金冠饰》那一集里使用到了《动物世界》的音乐。那几条音乐是当时抖音的网红曲儿,但更重要的是,它其实通过长达20年的电视播放时间,带观众一种音乐和画面的关联——听到这个音乐的时候,观众脑海中里一定出现“猩猩打架”“袋鼠拳击”“老虎捕食”这样的镜头。

而这一点,才是在《鹰顶金冠饰》里我们希望向观众传达的观点:人和动物在某些行为上是相似的。利用观众脑海里的画面,来丰满我们的画面,增加我们影片中的内涵层次,这是利用多元素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不是什么音乐在抖音上火了我们就用什么。

有一些流行元素的使用,也会让观众陷入与创作者的“脑洞”博弈中。比如沈腾在电影里的台词“你,过来呀”,以及一句“舌尖上的中国”旋律,以及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音乐的使用。但用的要巧,不要老用,要冷不丁地用。幽默是建立在严肃的态度中的。无节制的总幽默那叫贫。

其实,其核心不只是幽默,更不是为搞笑而搞笑,观众也不是因为想搞笑才来《国宝》的。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并合理分配他的注意力,跟观众拼智力,而不是迎合他们的笑点。

当然,在这个多变的过程里需要随处注意的是,不要跳戏,以及对结构和影片走向的洞察和控制。不要喧宾夺主,明确音乐应在的位置,以及强大的剪辑功底。想求新,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控制力,和数以千集计的阅片量,就先不用考虑了,不然会出事。

这实际上是一个创作者跟观众博弈的过程。他能想到的你都想得到,他来不及想的你想到前面了,他就会舒舒服服、服服帖帖地跟你走,拼的是智力和想象力。

看到这里,都是干货!各位看官应看了解这篇文章的诚意了!请双击666转发!


关键词3:姿态

再次重申,这一切并非仅沐肆洲之功,都是导演与台领导给我们的创作空间与权限。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姿态的改变。

这句充满求生欲的话,也实事求是。

纪录片是一个内容要求严谨的片种,每个信息要经过多方核实,每句解说词要经历千锤百炼。导演要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视角上承载起来这个责任,资料要用到位,学术上要扎实。但千万别把自己做成“专家”——我们纪录片人要抱有专家的态度,但现阶段我们更是一个科普工作者。怎么让庙堂之上的知识信息输送给广大观众,是我们首要任务。

我将这个状态,叫做“高眼界,低姿态”。一切从观众需求考虑,这是我们创作《国宝》所秉持的态度。

这种姿态,是要在一个个细节中实现的。第一季播出之后,我们做了一件事:


我们在b站里把第一季完整地看了一遍,把里面所有跟BGM相关的弹幕做了“人肉”汇总!

随时获得观众的反馈,随时得到“大数据信息”,这是以往我们做纪录片不曾有过的便利!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观众关注音乐的频率:过于频繁,或者在不该关注音乐的地方关注了音乐,这就容易超出配乐的本分。

2、 观众对音乐的欣赏喜好。

3、 除了音乐本身引人注目以外,独特的音画关系和前后段落关系,也会引起观众的兴趣。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看一下片子里的弹幕,总结一下规律。

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在第二季的时候就大胆多了。第二季播出后,关于BGM的弹幕,与我们的预期吻合的点,达到了90%!也就是说,我们基本已经可以控制观众这时候的注意力和他们观影的情绪审美了。这是俯身到观众身边的姿态,倾听他们的最直接的声音。

我们有多少片子是只顾了自己抒发表达,而忘记了观众!


结语 

再次声明,这不是全部视角,我只是其中一个音频制作环节。在更多的地方,片子参与者们付出的努力没有被提到。我真心知道他们的难。

网上有太多模仿《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项目,这真是我们很高兴的事情。被模仿,说明被欢迎,说明我们找对了方向。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表达的是,大家不要模仿表象,而应该模仿内在的创作思路。一旦有了这层煎熬的思考和功夫,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创作出来比《国宝》更受欢迎的作品,一起带着国产纪录片走近国民。


第三季紧锣密鼓中,敬请期待!

本文中引用所有视频版权,均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有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