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音乐、声效,谁才是影视声音中的C位?
作者:沐肆洲
原创:沐沐
WHAT ! 人声只是影视声音元素之一?
它还有几个争宠的兄dei~
2019年5月11日,沐肆洲艺术总监王同老师应邀为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影视编导、节目摄制实战班”授课,课程内容是《影视短片声音设计理念与技巧》。听课的同学们均来自各省、市、电视台的栏目编导、文案、策划。
今日同学的课程内容 就是 明日客户的配音要求
人声是影视声音系统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但远不是沐肆洲研究方向的全部。从影视声音的宏观全局角度看,才能更明晰语言在影视中应有的功能性。才能更明确人声对导演来说意味着什么、导演要的是什么,以及怎样能够在同一个思维平面上共同创作。
王同老师搭配沐肆洲的几个作品案例,以影视声音制作全流程为线索,为大家讲解了影视声音各元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下面截取视频样片及部分讲义送给大家。
(视频链接)
看完影片后你会发现,影视声音中的C位并不是某一个固定的声音元素,根据某一段影片的段落任务,这三个元素会轮流站到C位上,要做到这一点很难。需要靠经验丰富且对影片足够理解的混音师来把握。
声音,是连接观众潜意识的影视工具。其核心创作要义在于深挖其功能性,并植根于影片段落与终极任务。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观众的大脑皮层得到的是文字的意思,但他无法控制你的情绪与结构对他大脑皮层以下部分的控制。
在所有声音都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秩序下,完全不存在自由的发挥。这正是有些创作者一直在谈感觉,作品却不及格的原因。
影视作品中的情感,并非来自情感段落本身,而是观众脑海中前面故事情节和细节的积累升华。前面做不好,观众看不进去,情感段落再用力也不达不到好效果。
音乐在专题纪录影片中的功能性:
▲ 聚焦(强调)某重点信息的功能针对场景、人物的描述功能。
▲ 硬信息到软信息过度与区别的功能。
▲ 提炼其他元素(画面解说等)中希望但无法、不便表达的信息的功能(音画平行或对立)。
▲ 通过节拍与画面速度(运动、剪辑速度)的关系,拉伸或缩短观影心理时长的功能。
▲ 调节观众注意力在某个信息元素的功能(解说、画面,同期、还是音乐等),或者让观众着重注意解说词中的某种倾向、某个关键词,或画面中的某个点和某一种视角,以及各信息之间的转化。
▲ 提示时间、空间(地域)的功能。
………………
小编还没全拷贝过来呢,已经看 了!音乐和影片的关系居然有这么多!这一部分不是针对专题纪录片解说员设定的,就不继续这个话题了。
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影视声音设计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学认知基础上的,是有它的方法论的。大家平时遇见的一些困难,都是可以从中找到答案的。
沐肆洲小课堂,就是希望告诉这套正确的认知和方法,这样在你未来的道路上,才不会遇见瓶颈,走了错路。
沐肆洲艺术总监
纪录片声音设计师、作曲、音频监制
“纪录中国”专家库成员,
中国传媒大学创作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工作坊外聘指导。
CCTV-9纪录频道成立之初,
主持制定其音频技术标准。
2010年与著名播音员李易先生合力创办九方名座,
时任大型项目部主任、音乐总监。
与科大讯飞合作,全世界首次使用AI语音技术为大型纪录片制作解说。
国内首次在纪录片使用“耳机影院”技术,实现普通耳机的360°环绕听感。
曾担任百余部央视重点原创纪录片音频负责人。
代表作品有:《舌尖上的中国Ⅰ、III》《如果国宝会说话》(全季)《创新中国》《下南洋》《大国外交》《辉煌中国》《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零零后》《汽车百年I、II》《超级工程》(全季)《故宫100》《高考》《货币》《互联网时代》《大国重器》(全季)《极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