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配家庭录音棚——揭秘录音棚
作者:沐肆洲
原创:沐沐
你去过录音棚吗?
年轻的时候,我曾与大家一样,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录音棚工作!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去的那间录音棚,用的是什么型号的耳机。
十年后的2014年,沐肆洲成立,这个梦想实现了。
我经常给网配朋友说,有机会就多跑棚。在那里你不仅能获得音质提升、摆正自己的声音审美,不至于练出来一嘴改不掉的毛病。
更重要的是,你能在这里接触到对你最有用的人:制片人、导演、配音导演、声音设计师和录音师。他们对你的帮助,不是在家闭门造车可比的。
这个话题,咱们放到后面再说。
老规矩,先上一张图,咱们在这张图上分析
这间是沐肆洲的“二棚”,这儿可是来过无数名人的
陆洋:央广播音指导
苏扬:央广首席主播
周志强:国家话剧院院长
王石:万科集团创始人
李成才:《华尔街》《货币》导演
焦波:《俺爹俺娘》拍摄者
周涛:央视著名主持人
陈奕雯:小猪佩奇配音
冯满天:阮演奏家
……不胜枚举!
苏扬老师说,这是他去过的最好的录音棚。没有说“之一”。哈哈!
我下面要做的事,就是告诉你棚里各部分都是啥讲究。你学到后,就利用这种思路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的家庭录音棚。
首先给大家一个概念,录音棚声学的三个重要功能:
隔音、吸音、反射
隔音:很好理解,里面的声音别处去,外面的声音别进来。
吸音:声音从嘴巴里出去,就别再回来了,需要被墙面吸收干净。
反射: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要被吸干净的。因为声音里包含很多的频段,我们用吸音和反射匹配工作,以达到录音棚里频段的均衡。
1.房间比例
从门口向内看,可见大概是个3:2的长方形(照片正前方为3,左右为2)。装修后,原本横平竖直的格局被完全打乱。
(附图:见第一张完整棚内图)
2.观察窗
左边有一扇巨厚的玻璃窗,里面有四层。透过那扇玻璃,可以看到控制室(录音师待的那间屋子)。
注意⚠️这个玻璃并不是垂直的,而是有一定的坡度。目的有二:斜玻璃更有利于内外观察外;避免与玻璃正对面的墙产生垂直声音反射。
3.录音位置
左前方是解说员坐的椅子,面前2米处,有电视机供画面参考。距离两米,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你的声音被反射回来,被麦克风收进去。
4.录音台
全!全!全木材质,避免金属共振。桌面用黑丝绒布包了三层,目的有二:防止衣服与桌面的摩擦出声;避免声音在平板桌面上产生反射。
5.窗
正前方有一扇窗户,打开后会发现有两层窗户。一层是户外平开窗,另外一层是后做的隔音窗,里面填充隔音、吸音材料。从隔音窗和平开窗之间的距离你能看出,录音棚会折损你多大的房间面积!
6.扩散吸音体
右侧有一面曲里拐弯的造型墙,正对着左侧的玻璃。上面亮色的部分是木质的,是反射层;深色的部分是布制的。这个造型的中间填充了吸音材料。一部分声音遇见反射层会进行漫反射;另一部分声音则被吸收进去,不再出来。
7.天花板
搞了很多的造型,那是几层填满了纤维棉的木框子,用来吸收房顶与地板之间的声音反射。
8.墙面
全部墙面使用软包处理,布面以下是两层龙骨,龙骨都是木材质,龙骨之间填充材料。靠近墙面的第一层是隔音层,第二层是吸音层。这个顺序不能错,若把吸音层牢牢地隔绝在隔音层和墙壁中间,吸谁去?
(此处有图片,名叫“不敢拆”)
划重点:这里着重强调一下木质材料。有的人为了节省成本,使用金属龙骨。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金属产生共振的可能性远大于木头。
9.地板
(此处图片同上)
10.墙角
棚内四个墙角,都不是房间原本的直角,而是做了一个斜坡,里面是厚厚的纤维棉。上面深浅相间的地方,功能与上面讲到的扩散吸音体相同。只不过,因为处于墙角,因此更厚,能够吸收低频。这种东西叫“低频陷阱”,顾名思义,低频进去就出不来了。
划重点:对低频的吸收,比高频难的多。它需要更厚的吸音体,才能将完整的低频吸收进去。
11.门
大门有两道。外面一道是金属隔音门,有点类似防盗门,里面一道门是软包的,里面都填充了大量的隔音材料。为了增加隔音效果,金属门外面还贴了一层人造革的隔音软包。
12.声闸
两道门之间不能是平行的关系,要形成一定的角度,这个地方叫做“声闸”。声闸是个三角形的区域,区域内墙面填满了吸音材料,声音穿透第一道门,被吸收了绝大部分之后,才会有一少部分会冲在第二道门上。
录音棚声学是一门很严格的科学,我只是用了最通俗的语言,希望打破你与它的隔阂,觉得它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家里要想这么弄,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不太现实。但是掌握了规律,我们就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来处理你的家庭录音环境。
下一次,我来教你怎么少花钱,多办事!
当然,沐沐不介意你们用省下的钱来赞赏我
长按下图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