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者说 · 我和我的祖国——王同
转自:纪录中国
【前言】望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70年间,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纪录片人从未放下肩上“记录”的责任与使命。
他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他们记录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全过程;
他们书写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他们关注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
如今,我们邀请了有行业影响力的纪录片人,每人用七张图片、七十秒短视频、七百个文字讲述纪录片人与伟大祖国、新时代及纪录片的故事,让我们共同关注、一起记录!
(陆续推出,顺序不分先后)
纪录片人 王同
纪录片声音设计师、作曲、高级录音师,中国传媒大学创作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工作坊外聘指导,北京沐肆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曾为逾千集纪录片设计制作声音,其作品曾多次获得“五个一”、华表、金鸡、金熊猫、白玉兰等所有大陆地区奖项。
曾与科大讯飞合作,使用AI语音为纪录片《创新中国》制作解说。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使用“耳机影院”技术,实现普通耳机的360°环绕听感。
曾发表《浅谈声音设计在纪录片信息传达方面的作用》《浅论影视声音中的“变化”》《 <创新中国>解说制作全记录》等二十余万字纪录片声音理论总结。
代表作:《如果国宝会说话》《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创新中国》《习仲勋》《大国外交》《辉煌中国》《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奇遇人生》《城市梦》《故宫100》《高考》《货币》《互联网时代》《下南洋》《俺爹俺娘》《零零后》等。
百字书写历史变革
高中时,钢琴十级、长号九级的我选择了理科班。大学里,我从机械系转到中文系。
如果硬要把知识分科,那我则是游荡在几科之间的人。工科用现实与思辨教给我面对世界的繁杂,而文科用想象与悲悯赋予我看待生命的温度。
工作让我有幸接触到许多纪录片大师,他们是伟大的观察者、思考者、文化传承者、良知坚守者。
在他们的作品里,蕴含着人类的文化与思考,浓缩着一代中国纪录片人的责任与期望。
我用声音工具在纪录片中表达自己,实现影片的品质、风格与内涵。
我希望用声音赋予纪录片角度、态度和温度。纪录片回馈给我知识和美,教会我把握住责任和方向。
70岁的共和国日新月异,无数的故事等待我们负责任地展示给世界,留给后人。
希望纪录片走近观众、走向全球,开拓眼界、理性认知,把智慧和温度献给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