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2018-01

新的一年,我们团队马不停蹄地扎进下一个工作。

继《如果国宝会说话》酷炫卖萌突围,央视纪录又将目光转向尖端科技领域,带来高科技biger满满的又一力作——《创新中国》。

出于工作需要,我们提前看到了样片。

片如其名,“创新”二字贯穿了整个系列,也全程贯穿了我们团队的工作。

不同于以往只负责后期声音设计与制作,这次我们还负责了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的加入,这将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纪录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业内创举。


什么概念呢?就是节目解说部分全程运用人工智能配音,以假乱真。

是的,新的一年里,沐肆洲继炫酷的《国宝》系列后,又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

 

这个创意的产生是不谋而合的。

《创新中国》是一部关注中国和世界前沿性科技成就的节目。出于工作需要,我们提前看到了样片。

样片中介绍的尖端科技——高铁、风光储热、智能人声识别系统、无人机……等等,着实带来不小的震撼。

从前说的不可能,原来早已潜移默化着我们的生活。

语音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中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片专门为此拍摄和制作了一个段落。


那么,借助这项尖端科技,也许我们自己也能做些创新的尝试。 

恰好本片制片人也有此想法, 于是一拍即合,开始了技术与人声极致模仿艺术的探索之路。

如同所有的创新者一样,我们就这样走向了一条完全未知、毫无参考可言的道路,所有的问题只能靠着自己不断地摸索。


与 刘颖(左))、总导演史岩(中)最后一次冲此前的创作会议

至于人声模板,从一开始我们选定的就是著名配音员、已故语言艺术家李易老师的声音。



李易,央视招牌好嗓子。

对于多数观众来说他的名字可能是陌生的,但他招牌式的声音——“这里是中央电视台电XX频道”,恐怕是无人不晓。

自2011年1月1日央视九套纪录频道开播以来,李易的声音就成了当家招牌。

作为高产的优秀大师,那个年代几乎打开电视机就能听到李易老师熟悉的声音。

电视系列片《再说长江》

电视剧《张学良》

译制片《环游地球八十天》

专题片《周恩来外交风云》

电视台栏目《联想环球影视》

电影《圆明园》

动画片《海绵宝宝》等等

 

如今,大师离开我们已是第五个年头。

首映式上,已逝“配音大师”的声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重现”,

这让十分了解李易的到场嘉宾李瑞英和朱军等“国脸”直呼“吓人”,纷纷表示基本听不出差别



创新之人多是有情怀之人,选择李易亦有此原因,他是纪录频道开播的第一部片子的解说,是王同和高宝喜的良师益友。不仅仅是我们,包括纪录片导演在内,很多人怀念李易老师以及他的声音。

在决定使用李易老师的声音之前,我们与李易老师的家属直接沟通并取得了同意和支持,亦对此次制作怀抱着希望。

用最新技术复原李易先生的声音,既是创新,也是对他的缅怀。


一绿一黄两条声轨,紧挨在一起

一个在天堂,一个在人间

一个在过去,一个在未来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庞大又琐碎的工程。

借助科大讯飞提供的真人音色电子还原技术,我们得到了李易老师的音色。


(与科大讯飞AI技术研发主管江源)

但机器毕竟是机器,它太“完美”了。因为机器的声音靠算法,所以取得的均值较高,都是完整发音。

而人和机器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有缺陷,人不会完美。所以声音才会有高低起伏,说话有轻重缓急。电子合成人声需要一些粗糙感,达到更像人的效果。

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是将这些机器音人化,让“李易”更像李易。

就像“捏泥造人”一样,科大讯飞合成好的声音如同一个人形,我们负责把细化五官、雕塑四肢,让它看起来更加逼真。


(开启漫漫修音路)

片中的每一条创新之路几乎都充满了“坎坷”和“磨折”。而片外,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也算呕心沥血。

从审片到修改,修改再修改,无数个日夜加班,不断的修改取优,终于得到了好结果。



这次电子人声技术融入纪录片的创举,是对声音科技领域的突破,是科技对艺术的致敬,是对已故大师的缅怀。

不再见其人,仍能闻其声。

十分有幸,通过努力,能让 “中国好嗓音”重新萦绕在耳边。

 

科技越来越发达,身边的点滴在悄然改变。

但愿人心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