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4-04

《奇妙中国》第二季

刚刚收官

图片图片图片


幕后配音花絮来啦!

王冰冰如何用百变声音

叩响科技童话世界的大门↓

你知道吗?

这段视频中

给王冰冰做指导的王同老师

已经担任了

几百部纪录片的解说指导了!!!


包括大家熟悉的

《舌尖上的中国》
《如果国宝会说话》
《故宫100》
《“字”从遇见你》
……

今天

CCTV纪录新媒体

专访了王同老师

一起来聊聊纪录片配音的故事!



01

我们紧紧抓住了“奇妙感”

🎙️《奇妙中国》第二季既有科技感又有童话感,您在指导解说时是如何营造这种感觉的?



王同:纪录片是一个综合体,应该给观众更多元的感受和思考。这就需要组成纪录片的各个元素既要和谐统一,又要各负其责,这样才能产生层次感。


在录音的时候,我一直在看着画面脑补音乐和声效,计划着每个段落王冰冰适合用什么视角、口吻和分寸,如何和其他元素打配合,谁在哪个部分承担哪个功能。所以观众听到的科技感和童话感,首先是各元素综合呈现的效果。




单从配音角度说,我们按照整体风格要求,紧紧抓住“奇妙”这个词,而奇妙,其实有两个来源。


一是我们感慨于工程设计之胆大心细、恢宏震撼、奇思妙想。这一部分内容里,经常有很多专业术语和工程介绍,需要王冰冰明确地将文稿中的逻辑搞清楚、说连贯,将重音和非重音拉大差别,尽可能让观众在接受陌生信息的时候思路清楚。这样就能形成理性的科技感语气。


另一个是,那些以前我们渴望却不敢想的技术和财力上无法实现的工程创举,如同我们孩童时不切实际的美好童话——现在都实现了。这种“童话成真”的感受,是我们希望营造出来的氛围。王冰冰的声线,加上用气息带动的探奇、神秘、自豪的多变表情,能够展现出多角度的美好奇妙感。





02

配音员应该和

片中画面、故事、人物“有关系”

🎙️您会让王冰冰在配音中做一些动作来辅助配音,可以说说原理吗?



王同:著名配音员李易先生曾说:“配音员,其实应该叫配音演员”。配音工作不仅仅是嘴巴的事情,而是关乎整体精神状态、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各个部分的投入与配合。


所有纪录片对于配音员的要求,都有一个前提:配音员应该和片中画面、故事、人物“有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于后期配音员来说,是需要想象带入的——想象自己就在现场,想象自己在现场的行为,想象自己和观众的关系、距离、身位,想象自己得到一个信息时的动作、表情和呼吸,并且用声音传递出来。我请王冰冰加入这些动作,其实是为了还原现场,把最鲜活的真诚呈现给观众




王冰冰是出镜记者,去过很多现场,见过很多人和事物,擅长把现场的故事和感受讲给观众听。这是她能快速找到现场感表达特别有利的一点。



03

只有懂纪录片,才能配好纪录片

🎙️您觉得配音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同:对于我这个配音指导来说,找到合适的配搭,是最重要的。这个合适,包括声线合适、知识储备合适、与片子的性格合适等更深层的合适。这个找对了,就省心一些。


现在中国的纪录片行业处在尝试开创新风格的大跨步时期,我需要更多的匹配方案。




对于配音员来说,需要具备多种能力。除了要有可控可变的吐字发音等基本功,还要有丰富的对世界的体验感悟,有自己的视角和态度,有上乘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演表达能力,还要有广泛的知识。如果硬说一个“最”,我觉得在于,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的理解。


给纪录片配音的配音员,要善于发现纪录片中精心安置的细节,了解导演在此刻的用意和目的,看到导演在某个段落的任务和为难,从微观和宏观多个角度来明确自己此刻应该做的事。不是每个配音员都是纪录片配音员。只有懂纪录片,才能配好纪录片。



04

纪录片配音考验的是

配音员的说话能力

🎙️有哪些实用配音技巧可以分享一下?



王同:用动作引导,就是一种方法。


在纪录片里经常会出现同期人声采访,配音的时候需要注意和这些被拍摄、被采访人的语感差别不要太大。


当录到一个新段落,先看着稿子读两遍,从纯文本的角度分析并且熟悉它,从读稿感转化为说话感。然后第三遍,对着画面,或者如果没有画面的话想象着画面再说一遍,找好了语言与画面的关系和大致位置,再开始正式录音。纪录片考验的不是配音员的识读能力,而是说话能力。




很多时候,纪录片配音的“对象感”没有那么强。要找到一边是给观众说,一边给自己说的状态。这样的技巧,能够让配音员和观众“同方向”,而不是“面对面”。这样会让配音员成为节目故事场景中的一部分


另外,要分清自己在不同的段落里,什么时候是主角,什么时候是配角。例如,就和画面的关系来说,在大部分时候,解说词内容和画面关系密切的,往往需要藏一点;解说词内容是画面外信息的,往往需要变主角一点。这样能够让观众在多个信息源之间穿梭。


在日常生活中,配音员要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尤其是说长句的能力。相对于绝大部分人日常说话而言,纪录片的语言更精炼,逻辑线更长。很多人在配纪录片时觉得找不到语感,可能就是因为他平时是不说这么长的句子的。从日常习惯开始训练,这是更快接近纪录片配音的技巧之一。


此外,在开始配一个较为主观的段落之前,使用气息做先导,先用“无词”的方式表达出解说词背后的表情和态度,然后将要说的解说词潜入其中。这样的处理,会让语言更真诚




CCTV-9

一直在配音的审美和品质方面

做着不懈努力

🎙️推荐几部您觉得配音效果比较好的纪录片吧?



王同:十多年来,CCTV-9一直在配音的审美和品质方面做着不懈努力,引领着中国纪录片的提升,我有幸成为见证者。《奇妙中国》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从播出效果看,观众对于王冰冰的这次配音是很喜欢的。


还有一些片子,我觉得也很值得给大家推荐。推荐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近几年在学术和实践上有重大突破和正向推动作用,对后续的纪录片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另一个标准是,在制作精良程度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如果国宝会说话》《“字”从遇见你》《舌尖上的中国》《世界遗产漫步》《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超级工程》《我们的征途》《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再登地球之巅》《国乐的侧脸》《往事如歌》《码农的异想世界》

看完王同老师的分享

此刻

你是不是

对纪录片配音有了新的认知?

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同样也是由王同老师担任解说指导的

一部大家期待已久的小九家纪录片

即将上新!

会是哪一部呢?

评论区一起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