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16-10

原创:王同


今天早晨,正在忙于宣发的纪录片《天下妈祖》总导演林潘舒在朋友圈里写到:

“纪录片本是一种淡然的存在,无需强烈的表达。”

我回复:“记得看过一则鸡汤。一个眼科大夫高手罕露表情,不管是手术失败还是成功。”

我认识潘舒六年,她并不是一个跟纪录片谈附加交易的人,就像她面对这次的拍摄对象——妈祖。

《天下妈祖》,我们有幸从前期到后期跟了两年的一个项目。

这片子起了个宗教名儿,却一点教义都没讲。按总导林潘舒的话:

“是的,我们的焦点在人,而非神;所以我们,不谈奇迹,只问苍生。”

其实,所有的纪录片,不论它讲什么,宇宙也好,生物也好,经济也好,归结到底,都是在讲人。

播出时间:CCTV-9,10月9日—13日,20:00


(视频里讲的我差点被挤断脊椎骨的地方)

2015年春,我们有幸随组赴台拍摄,全程跟拍了誉为“世界三大宗教活动之一”的“台湾妈祖绕镜”,也拍到了其他一些与妈祖相关的地方。这是一场感动之旅——请大家相信我这个工科男对于感动这个词的慎用。有价值的感动,来源于理性的投入。

与其说是妈祖让我们感动,不如说是我们所见的台湾同胞的行为,让我们只能开始倒推它于妈祖的信仰之功。


(义诊队大叔按摩,有把子力气)

因为我们参与了同期采风与录音,所以在本片声音创作前后期衔接上具有很大优势。有了海量的声音素材,让我们干起活儿来游刃有余。我们常说,经过实地采风,能出好作品。录音棚里憋不出世界。

这句话或许不是定数,但在我来说几乎是次次命中。我的兴奋地记忆犹新的几部纪录片,比如《守望华首》(《中国名寺高僧》中的一集)、《下南洋》、《园林》等,都是去了采风的。这次在《天下妈祖》,又言中了。


(《下南洋》采风时拍的最给我们感触的一张)

同期创作、同期录音师的培养与管理、前后期衔接等问题还存在很多,形成市场规模还有待时日。形成纪录片音频前后期顺畅的流水线,还要有很远的路。

行当间流程的脱节,也是影响作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只管好手下这一摊事,是不够的。产业越成熟,越要求干活的人不仅有熟练的手艺,也要有宏观的视野和瞻“前”顾“后”的意识。

不谋划后期打算怎么用,是录不好纪录片同期的。

这一期视频干货尤其多。时间有限,关于同期和采风的技术技巧和后期用法,这么短的时间里说不完。几十分钟的视频,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这一期的视频我们试图做的花哨一点的,但效果不好,弄得很挡脸。仅以示进步。请各位剪辑高手勿骂,并脑补。谢谢潘舒和剧组同路的各位。“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台湾北港朝天宫妈祖像,与湄洲妈祖像同高同海拔)

视频里面没有说到关于本片音乐方面的事情,其实也很有的可说,这里没办法展开了。篇幅太长,会影响点击率的。归结于一句话,也是在开工干活儿前跟潘舒商量的:

由上而下的视角,看待凡世俗尘中的芸芸众生潮起潮落,若隐若现。     

本期视频看点:

纪录片声音创作无处不在。同期录音应该怎么干?

我们在鞭炮等嘈杂环境下怎样录人声的。

至今还在回味的那些台湾拍摄见到的人和事。

我们在台湾用手机拍摄的一些彪悍视频。这个一定要看!

点击打开链接

再说一遍播出时间:CCTV-9,10月9日—13日,20:00

就在今晚

可能是因为发挥余地比较大的缘故,个人强烈偏爱第四集。这句话别叫潘舒导演看见。

————————————————
识别下图二维码关注我们吆~